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参与者之间依托金融资源实现商流、物流结合的一种创新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影响供应链运营因素的影响,并且对资量、融资周期和融资费率产生作用。
具体来讲,按照不同的来源和层次划分,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供应链外生风险、供应链内生风险和供应链主体风险三大类。
1
供应链外生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或产业条件的变化,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商流的协调顺畅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的潜在风险。市场利率、汇率变动导致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产业组织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以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具体讲,供应链外生风险主要包括:
1)经济环境与周期。经济性因素,特别是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应当关注的外生因素之一。任何供应链的运行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展开的,特别是金融性活动涉及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平台服务商、综合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之间密切的合作和经济往来,一旦整个经济状况出现波动,必然使得其中的环节或者主体所面对的风险增大,从而加剧了整个供应链的资金风险。
2)政策监管环境。监管环境是制度环境的一部分,管制维度与社会中的法律、政策、规定等由法律权威或者类似于法律权威的组织所颁布的细则有关,它会通过奖励或惩罚来约束行为,这个维度属于工具性质的制度系统。具体来讲,监管管径是指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或政策对行业的支持或限制,以及其变动的可能性。这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金额会进一步影响到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3)上下游网络稳定与力量均衡分析。在外生因素的分析中,上下游网络的稳定和力量均衡也是需要关注的要素。其对于供应链金融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某行业对其他行业依赖性过大,则此行业的信贷风险不仅包括该行业的风险,还应包括与其关联行业的风险,因此依赖性对行业分析的影响也较大。
4)产业组织环境。产业特征是对供应链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在集中度高的常用之中,大多数企业都掌握着较为广泛的资源,能够完成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活动;而在集中度较低的产业,企业控制的资源相对较少,为了获取市场提高市场控制力,企业往往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资源整合,因此环境中的产业特征是决定企业服务类型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越接近完全竞争的产业,其企业规模相对越小,产品同质性越高,价格控制能力越低,信贷的风险相对越高。
5)市场静、动态分析。与上述要素紧密相关的一个因素是产品和业务的性质,特别是产品业务的价值程度、质量的稳定性和价值的变动性等。供应链金融尽管是对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域资金流进行结合,但是从根本的基础上来看,仍然是交易本省的商品和业务。
2
供应链内生风险
供应链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内在结构、流程或要素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潜在金融风险,显然,这是供应链组建和运行不当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流程、要素以及参与主体互相关联、相互依存,一旦中间出现问题或障碍,就可能波及整个供应链体系。
具体讲,供应链内生风险包括:
1)供应链结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供应链的组织方式和各自的空间位置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如何构成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供应链参与者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供应链的结构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如果供应链结构设计有问题,金融性活动就会存在巨大的风险。
2)供应链流程分析。除了技术上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的支持外,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和持久运作还依赖于综合需求和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物流服务传递管理、复合型的能力管理、资金和融资管理等主要流程的整合与协调,达到有效的控制客户需求、生产过程和供应商绩效的目的。所有上述要点都是需要评价的关键流程,否则供应链流程上的失误就会导致供应链金融的巨大风险。
3)供应链管理要素分析。供应链运营的水平以及流程的顺畅性还与供应链的组织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组织管理能力越强,供应链越趋于稳定,运营的质量越高;反之,即使初始的供应链结构和流程设计较好,之后也会产生诸多问题。管理要素一般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和技术方面,包括有形的、可测得和容易改变的部分,另一类是管理和行为方面,这些无形的且通常不易评估和改变的。
4)供需目标一致性分析。除了上述客观性的网络分析外,供应链主题网络之间的行为也是需要详加考察的因素,因为从本质上讲,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是行为主体之间的一种互动。供应链能否稳定和持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供需双方是否具有目标一致性,或者是否愿意为了实现目标的一致性而进行日常性投入。
5)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分析。供应链是战略、运作、收益一体化与成员其他利益独立化的统一体。供应链成员企业要为供应链总体收益的最大化而协同行为,与此同时,供应链成员企业为供应链整体利益所做出的各种空闲和支付,以及承担的各种风险,又都必须按照市场原则得到等价的经济补偿。
6)合作经验与期限分析。业务合作经验与期限提现为供应链中焦点企业以往合作的历史和经验,以及各种合作项目的维系长度。以往很多的联盟和供应链研究都提出以往的合作经验会对之后联盟合作的有序绩效产生正面印象。
3
供应链主体风险
供应链主体分析主要是对供应链焦点企业(或者说融资需求方)本身的调查和分析,其目标是为了防止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融资需求方或关联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金融活动组织者或者某一方产生巨大的损失。
供应链金融中的主体分析,既包括了供应链运营中的客户企业,也包括供应链金融中的组织者,对这些主体的分析,既要看其自身的运营情况和资源、经营实力,是否具备履行供应链合作义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对供应链背景下客户企业或合作者真实的业务运作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营运效率的优劣,掌握企业的资产结构组成和各项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并针对流动性弱的资产进行融通可行性分析。
供应链主体风险主要包括:
1)主体资质分析。指的是行为主体的资源能力,以及其在行业或领域中的地位。从供应链融资的服务对象讲,主要是该其他的经营资源和能力,特别是该企业抗拒行业变动和风险的能力,如果融资对象的能力(包括技术、生产等能力),而融资总量过大,或者融资周期过长,相应的风险就会很大。
2)财务状况。在供应链金融中,尽管金融产生的基础是供应链运营中的贸易过程和物流过程,而不完全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特别是很难凭借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对其进行风险判断和管理,但是财务状况分析仍然是必要的,包括分析企业的盈利率和资金运作效率。
财务分析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是对客户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企业的资产组成,确定各项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尤其是流动资产的各项内容,分析企业各项资产的流动性是否能满足企业正常运营的需求。
3)诚信历史与现状。诚信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和前提,供应链参与方或金融组织者如果没有良好的诚信,供应链金融活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危机。
基于当前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建立有效的信用识别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诚信体系的构建包括对中小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考察。
同时也包括对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状况、供应链的竞争力和信息化共享程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甚至还要关注中小企业所有者在社会网络的地位、关系等,也就是管理学中谈到的“社会资本”。由此来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各主体的综合信用情况。
4)真实贸易背景。虚构贸易背景、挪用信贷资金是供应链金融最大的风险之一,很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产生就是因为没能切实把握供应链运行中的真实交易过程。这种贸易过程的把握不仅仅是关注融资对象某一笔生意的交易方式、付款方式等,还要关注它与供应链中企业或组织之间的贸易背景、贸易方式、收付汇情况以及上下游企业占客户企业销售的比例等信息。
5)运营状况。运营状况分析的对象不仅仅是指融资需求方的经营状况,还包括其上下游的运营状况,以及金融组织者对整个供应链运营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尤其是供应链运营中的商流和物流,特别是物流运营的监管和把握等方面的状况。如果没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信息流和商流都会出现问题。
6)履约能力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履约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渠道内的企业能否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影响资金的顺利回收。对履约能力的判断可以从企业的盈利能力、产品技术成熟度、产品质量可靠性、产品形象及市场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另外,除了要关注供应链运营中的产业企业之外,还要分析判断供应链金融组织者的履约能力。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不同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相互协调互动,一旦某一方不尽职或行为失当,都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金融运行的质量和风险程度。
Copyright © 2015 yiru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602571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9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