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金融的前提一定是要先做好风控,风控管理水平衡量着一家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只有高屋建瓴的风控理论,严谨缜密的风控模型,才可以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文健君:供应链金融企业的四种战略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副主席文健君)
7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副主席文健君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产融一体化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风控的主题课程,他的思想高屋建瓴,从理论体系到实践框架,都为学员们进行了详细的演绎。
文老师认为,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做好供应链金融,一定要做好战略设计。关于战略,文老师指出战略是指针对敌人确立最有利的位置,以及如何达到这个位置。战略是占位、是取舍、是最佳运营和定位的匹配。做供应链金融,选择哪个行业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一定要做好定位,确定下来,不要摇摆。
定位有了,产品与服务就也相应的确定下来,接下来就是商业模式的设计,而文老师强调商业模式就是战略的逻辑结构。他说战略是父,商业模式是母,只有这些父母养育才能真正让你的战略实施落地。
什么是狭义的供应链金融,什么是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文老师也给出了他的答案,文老师认为:狭义的供应链金融,就是指点对点的资金,资金方通过供应链的运营将资金放贷给借款方。而广义的供应链金融,它实际上是产融,是一种经营的境界,是一个产业链条与金融的高效结合。
谈及企业融资,文老师指出中国的企业是分层的,大企业很容易在银行获得授信,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良好运营获得地方性银行的融资,唯有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极难获得银行的授信。这个时候,对于中小微而言通过供应链融资就成为必选项。文老师把当下的供应链融资分为两类,一类是前摄性供应链融资,例如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这种融资风险比较高。另一种是反应性供应链融资,例如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这种融资风险比较低。
关于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战略选择,文老师最新归纳出了一个模型,他把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战略分为自融开放型、自融闭合型、信号型(普惠型)与资源型。文老师认为,现在市场上的很多供应链金融企业都符合这个战略模型,这几种类型的融资也是相辅相成,共同筑成一个产业金融的闭合链条,让产业高效健康运转。
文老师从结构设计、商业模式与风控框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一个好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一定要有一个清晰可控的结构,伟大的公司都有伟大的结构,建立好结构信用,再转化为计算信用,构建数据信用,以产业为抓手,通过产业建立强结构达成我们需要的承诺。而关于商业模式,第一位的是价值主张,是公司的产品与定位,其次才是掌握的资源、渠道与客户的关系等,而搭建良好的风控框架,一定离不开与产业的高度融合,要承诺不要诚信,跟产业的各项资源都打通,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做好穿透与背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好供应链金融风控。
康继强:搭建产业金融生态圈
(富邦华一银行助理副总裁康继强)
产业金融都有哪些问题与风险点?康老师认为主要有三大风险点,分别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与操作风险。对应的解决方案为设计良好的产品模型,从源头上避免信用失控;做好利率的定价,与市场和企业还款能力相匹配,不盲目不盲从;引进信贷工厂,通过高科技手段强化风控,避免巨额损失。
康老师有着多年的银行经验,他认为做好金融一定要做好风控,传统的金融是单向的,银行——客户或者银行——产品,而供应链金融是批量的,是上下游的整个供应链链条,在某一场景下批量的风险管理。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产品结构、联动上下游,依靠科技手段形成闭环,降低金融风险。
康老师以海尔公司的产业金融发展为例,海尔公司先是基于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经销商形成1.0的产业金融平台,接着通过供应商信用的层层传导,经销商的逐级渗透,形成了资源延展的2.0平台,最后,海尔正向融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数据交互3.0平台演进。
区块链这两年大热,关于区块链与金融的结合,康老师也做了详细讲解,他强调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将有效解决困扰传统企业的三角债问题,依托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与不可篡改的特性,核心企业可以让产业参与方都将数据上链,实现资产准时流转清分,并且,区块链对于提高风控水平大有裨益,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集成丰富数据源与自由数据积累,通过OCR、人脸识别等辅助手段,将有效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蒲克强:产融要结合场景,产融根本是产业
(百融云创副总裁、普惠金融部总经理蒲克强)
来自百融云创副总裁、普惠金融部总经理蒲克强蒲老师。蒲老师有着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参与过多个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他从科技视角为大家详细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体系。
蒲老师指出产业端与资金端存在着链接间隙,一边是产业端,中小微企业经营者的生产与经营需要低成本的资金,另一边是注重风控与小心谨慎的金融机构希望将信贷资金投向优质资产。两者在需求与传递间还存在着很多错配,而当前正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解决这种错配。
蒲老师认为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带动下,产融结合将加速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升级,通过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可以打造产业与银行的互信机制,构建严密的风控体系。产业端可以通过搭建平台与设计系统,串起整条产业链,让上下游通过核心企业的信任传导都可以获得资金支持。最关键的是,金融要结合场景,产融的根本是产业。
最终,他总结道搭建好产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平台沉淀产业上下游的数据,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搭建风控模型,做好用户画像,匹配好资金与资产,让整条产业形成闭环,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产业活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本文来源万联网,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15 yiru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602571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9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