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如何把握产业供应链平台的内涵?

作者:时间:2020-01-10 00:00:00浏览量:2493次

一、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用户主体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提升消费过程的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主要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作用;

(二)发展动因不同,消费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在阅读、出行、娱乐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使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产业互联网将通过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得到推进;

(三)达到的目标不同,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特别强调产业价值,即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降低全产业的交易成本,创造出不仅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四)供需关系的持续性不同,消费互联网由于链条较短(基本只有买卖环节), “圈粉”(即流量)成为平台发展的关键,因而特定供需之间的粘合度不会特别强。相反,产业互联网关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掌控,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实现,供需关系更为持续,粘合度较强。


二、产业供应链平台的内涵


应当讲,供应链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全局的发展过程,以往供应链是一种企业之间的管理性行为,其含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而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协同的运营模式虽然仍然强调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但是在供应链结构、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要素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这些因素正是刻画供应链的核心。

(一)在供应链结构方面,以往的供应链是以企业为分析单元,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之间的协同性管理与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非常典型的“链”合作。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的结构扩展到了产业集群,尤其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的虚拟产业集群,即产业生态与生态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二)在供应链流程方面,现代供应链高度强调专业分工基础上的资源整合,即各参与者基于各自的核心资源、知识和能力基础上,通过跨界融合来推动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交付等全过程高效运营,从而实现供应链运营的同步化、交互化协同价值创造。

(三)在供应链管理要素上看,基于产业互联网的集成要素创新管理成为了现代供应链的核心,这种集成要素创新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全要素创新,二是要素集合创新。

三、产业供应链平台建立的三大关键


(一)ICT支撑下的供应链运营全程智能化:

需要在供应链端和科技端实现两类变革。

1、如何在产业供应链端将不同的业务、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数据源有效形成整合,并且通过供应链的可视化、可追踪以及图示化有效地指引供应链业务的优化。

2、在科技端如何根据供应链业务的不同需求和应用场景建立有效的技术运用蓝图,通过运用差异化的技术手段推动供应链发展。

(二)建构生态化的异质化主体形成的供应链平台: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众多的组织和个体都是价值创造的一部分,他们相互之间共同作用,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发挥不同的角色,推动商业网络的形成、发展、解构和自我更新。这种生态化的网络结构产生的结果便是供应链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

(三)运用知识实现体系化的供应链服务创新:
 
1、需要通过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组织,来推动供应链网络的合理计划(即供应链运作的价值管理)、组织(供应链协同生产管理)、协调(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以及控制(供应链绩效和风险管理),这一服务化的过程在于通过供应链全程服务实现整个产业交易成本的下降,特别是在我国一些产业总容量大,但是产业结构小、散、乱较为明显的行业,如何有效地消除冗余的经营环节,实现产销端对端的协同,提升产业产出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服务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2、供应链服务化的另一个方面是产融结合,即供应链金融,其实质是依托产业供应链推动金融服务的发展,同时又借助于金融创新夯实发展产业供应链。

3、供应链服务创新还涉及到不同产业以及不同产业集群的协同服务。不同产业的协同服务指的是制造业与流通业、物流业的互为服务化,形成互循环的服务体,只有形成了多方服务价值,才能实现全产业的供应链。

本文来源万联产金通,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关于一润
公司概况
企业文化
组织架构
招贤纳士
产品与服务
代采融资
质押融资
舱单质押融资
最新资讯
行业资讯
一润动态
联系我们

021-6888 2811

电子邮箱:SERVICE@YIRUNSCM.COM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民生路118号滨江万科中心28楼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5 yiru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602571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968号